巴金:嗜书如命 赠书无数

  • 发布时间 :2015年09月11日来源 : 作者 :浏览量 :

“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对于众多企业家来说,巴金算不上是富翁。但他倾力于公益事业的举动着实让许多富翁汗颜。

2005年10月17日晚上7点零六分,云南省西双版纳一所中学的图书室里还亮着灯光,几名住校的学生正在图书室里翻阅他们喜爱的图书,他们或许不会知道,这些书正是中国一代杰出作家巴金所捐赠,他们或许更不会那么快地知道,此刻,那位远在上海的爱心老人刚刚离开人世。

早在2004年6月1日,在知名文化人士季羡林等人的倡议下,中华文学基金会成立了旨在为西部贫困地区募捐书籍的“育才图书室”,巴金闻讯后当即派人捐款2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育才图书室”短时间内就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一年多后,“育才图书室”已经利用所募集的资金和物资,累计向贫困地区学生捐赠了22万册图书和378台电脑。

为育才图书室捐款,仅仅是巴金老人无数善举之一。“没有人知道他一生到底捐过多少钱和物,也没有办法统计他的捐赠数额。作为一个真正把爱心抛洒于世间的百岁老人,巴金用他的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慈善家的风范。”巴金逝世后,曾经护理过他的华东医院一位护士说。

赠书数不清

书籍照彻了我的灵魂。我好象一只被风暴打破的船找到了停泊的港口。我的心情昂扬,我带着幸福的微笑回到家里。——巴金

作为一个作家,巴金嗜书如命。去过巴金家的人描述说,汽车库、储藏室、阁楼上、书房内、楼道口、阳台前、厕所间……巴金寓所内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摆着书,买书藏书成了巴金除创作之外最重要的事。

不过,晚年的巴老在潜心整理藏书后,却将这些曾经耗费了无数精力的“嗜物”分门别类捐赠给了有关单位。

在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书库,有两大排顶天立地的书架,装满了巴金的赠书。中心副主任刘金牛说,巴金向上海图书馆捐赠的图书有两大方面,一是他的著作手稿;第二是外文书籍,共计有4000余册。在这些外文书中,有一套非常特别,这就是特精装本俄文版的《托尔斯泰全集》。这套书中国只有一部半,另半部在冯雪峰处。冯雪峰当年在苏联,找了很多书店也没有买齐这套书。

南京师大附属中学是巴金的母校,除了为母校题词“掏出心来”,他还前后十多次捐赠了600多本书。

最为珍贵的是,巴金将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小说创作的颠峰之作《寒夜》的手稿,以及《春》、《随想录》等大部份手稿都赠给了北京图书馆。

巴金总共捐赠多少书,没有人做过统计,连巴金的家人也说不清楚。

不停歇的捐款者

除了捐赠物品,巴金最典型的慈善行为莫过于“不停捐款”,在听到自己的学长逝世的消息后,南师大附中一位中学生说,巴老“年复一年的捐款,正是在实践他为师大附中所题写的‘掏出心来’。”

2005年1月5日上午,上海市文联发动上海文艺界近300位著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向海啸灾区捐款,得知此消息,刚刚度过101岁的巴金托人两次共送来6万元,代表这位老作家前去捐款的人留下的签名却是“上海作家李尧棠”,这正是巴金老人的真名。

《巴金传》的作者徐开垒说,巴金身上的“木柴”品格使他对社会尤为关注,即使坐在轮椅上,也不曾忘记关注社会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他除了把所有的重版书稿费一律汇向中国现代文学馆外,还把新写文章的稿费积聚起来,不时地捐献给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地区的人们,并叮嘱工作人员千万不要留巴金的名字。

1998年,巴金获得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一笔巨款,即以“一个老人”的名义捐献给了灾区;近十多年以来,他几乎每年都要给“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捐款额累计达到了50多万元。

巴金捐款不为名,他的女儿李小林透露,父亲有一项严格规定,那就是所有的捐款都不让媒体报道。这种风格正符合巴金老人所秉承的原则,他说,“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资料卡】

一九二零年巴金十六岁,考入了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该校于一九二七年并入公立四川大学,一九三一年又并入国立四川大学———现在的四川大学的前身。因此,巴金是川大的校友。一九八五年川大校庆,学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川大校友中名人的作品,举办校友图书展。当时在上海的巴金专门从其藏书中精心挑选了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巴金选集》十卷本以及法文版《家》等五种外文版,在每本书的首页都认真地用钢笔写上:“四川大学图书馆巴金敬赠八五年八月”几个大字,托该侄外孙送给母校。这批书当时就参加了展出,反映很好。据川大一位参与捐献的杨老师回忆:“巴老当时身体欠佳,却能如此认真地为母校挑选作品,并且一一题字,其严谨的作风确实让人敬佩。”

关闭

电 话:028—85401237、85404237     传 真:028—85402139

邮 编:610065     地 址: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410室

电 邮:scuef@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