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孙晓婧
孙晓婧,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2004届本科毕业生,2021年3月设立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敖硕昌概率统计学奖学金,用于奖励四川大学数学学院统计专业和大数据专业的本科学生。
“以外公的名字设立奖学金”
2021年初,在北京工作的孙晓婧,闲暇时像往常一样浏览母校川大的微信公众号,一篇有关设立奖学金的专访吸引了她的目光,文章启发了有公益习惯的她。根据文中提供的联系方式,孙晓婧次日与四川大学教育基金会取得了联系,在说明设立奖学金的初衷、奖学金的激励对象后,在基金会和数学学院老师的配合下,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敖硕昌概率统计学奖学金于2021年3月正式设立,用来奖励四川大学数学学院统计专业和大数据专业的本科学生。
“敖硕昌是我的外公,他是川大概率统计系的创始人。”当被问及敖硕昌概率统计学奖学金的命名缘由时,孙晓婧回答道。
“祠堂里走出的数学教授”
关于外公的故事,还要从他求学时讲起。
敖硕昌早年求学时家境并不富裕,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如何完成学业成为了一个挑战。此时,家族祠堂中的“义校”伸出了援手,“这个类似奖学金的机制,资助我外公完成了学业。” 孙晓婧说。
敖氏家族历来有重视教育、促学助学的传统。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寒的家族弟子,都能够得到家族奖学金的资助。在家族雪中送炭的帮助下,敖硕昌一路勤奋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并在四川大学数学学院任教。在我校,敖硕昌教授在上世纪50年代首先在数学系开设了概率统计这门课程,并培养了一批该课程的师资,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在孙晓婧看来,延续家族的助学传统,无疑是对外公最好的纪念。“通过设立奖学金的形式,能够鼓励概率统计学的优秀学生在学业上继续往前探索,我其实也就是这个目的。”
治学严谨,为人亲和,是外公留给孙晓婧最深的印象。
“他虽然很严肃,但也会经常和我们聊天。”她回忆道。桃李天下,递薪传火,每年过年时,外公家的客厅里总是挤满了来拜年的学生,喧喧嚷嚷,好不热闹。直到今天,孙晓婧还跟外公的一些学生保持着联系。
令孙晓婧印象深刻的,还有外公的书。治学严谨的外公,家中各处摆满了各种书籍。外公伏案工作时的身影,总是埋在一摞摞的书籍中。在这种求真务实的家风熏陶下,认真读书,努力完成学业与工作,成了她从小就明白的道理。“虽然不一定要成为像外公一样的学者,但是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相通的。”重视教育的家风,就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

孙晓婧(下排右二)与家人
“川大,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谈到自己成长经历中的关键词,数学,无疑是再好不过的答案。作为敖硕昌教授的外孙女,孙晓婧可以说是沐浴着数学的“气息”长大的。“我的父母也是学数学的。”她补充道。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中,数学的精妙与严密深深地吸引了孙晓婧。一条条公式定理里蕴含的数学精神令她着迷,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也就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既与数学联系紧密、又具有高度实践性的金融学。在她看来,学习数学使人终身受益,“数学是一门技术性的、基础性的学科,它会影响人的思维,也会让我们变得更细致。”
韶华灼灼,不负青春。在人文炳蔚的川大校园里,孙晓婧和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度过了充实的大学生活,也结下了终生难忘的友谊。直到现在,大学同学仍然是她生活中常常联系的挚友,“大学的同学情谊,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从纯真烂漫到亭亭玉立,听荷池畔,海棠粲然,一年又一年。川大校园的各处,都散落着孙晓婧幼年时探索嬉戏的记忆。“小的时候常常被外公带到校园里玩儿。”她笑着回忆道。在川大长大,也见证了川大的变化。
谈及母校对自己的意义,她说,“我在川大成长,在川大求学,川大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孙晓婧(下排左一)与家人
“善意永存,学习终身”
在孙晓婧看来,今天的大学生面临着比她求学时更大的压力,“现在的同学不仅要专注学习,还要注重各种社会实践。”因而,帮助到专业成绩拔尖,并且能做一些对数学有意义的事的同学,是她设立奖学金的愿景。
命运并不受贿,唯信者能逆风前行。作为川大同学们的学姐,孙晓婧最想送给同学们的箴言,其实是在她看来最通俗的道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有一个成长的内驱力。一定要终身学习,终身能够自我驱动自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来讲,她希望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都能够平复自己,调节自己的心态去面对它。
除了设立奖学金,孙晓婧在日常生活中也积极践行着公益理念,“可能只是一顿饭或者是一件衣服的钱,但是帮助到别人的时候,这种获得感要远远大于买一个东西或者吃一顿饭带给你的物质上的感受。”
当公益成为习惯,善意得以代代流传。从家族助学传统,到外公家的客厅,再到以外公的名字设立的奖学金,一份跨越了时代的大爱来到了我们面前。助学筑梦,崇德向善,清澈的爱如涓涓细流,也必将化作奔流四海的善意,温暖人世间更多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