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王晓光着手在化学学院设立“晓光”奖助学金。
2005年,第一批“晓光”奖助学金获得者诞生。
2015年,“晓光”奖助学金在化学学院成立十周年。
十年来,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共140人次获得“晓光”奖学金,100人次获得“晓光”助学金,王晓光的名字已成为一届届化学学院学子记忆中不可抹去的印迹。
始于川大,归于川大
2003年,化学学院79级毕业生举办了毕业20周年同学聚会,王晓光也参与其中,此后,他就开始着手准备在自己的母校设立个人奖助学金。当被问及为什么会萌发这个想法时,王晓光说:“川大是我的母校,我的世界观,我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在川大形成的,这对我后来的人生道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很感谢川大。”
回报川大,是王晓光一直想要做的事情。
王晓光回忆到:“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学生人数并不多,升学率(指本科生升研究所生的比例)也很低,就6%左右,我当时因为努力不够,没能继续深造,所以希望通过设立奖学金,鼓励大家努力学习,潜心研究,魏化学科学与工业的发展而奋斗。而且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也特别好,基本上全包干,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拿到国家助学金,所以在设立奖学金的同时,我想着也设立个助学金,给需要的部分学生家庭减少一些经济负担。”
王晓光现在是青岛三力本诺化学工业公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其实从2000年开始,王晓光就已经开始和川大化学学院合作,起初是科研经费上的合作,后来又设立个人奖学金,王晓光说:“明年是川大120年校庆,我希望能够把奖助学金这个事情再好好筹备一下,争取将它变成开放性、永久性的奖助学金。”
做公益就像教徒信教一样,是信仰
谈到公益,王晓光回想起了一个20年前的故事,那是他刚毕业不久,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盲人想要过马路,晃了一会导盲杖也没有车停下来让路,王先生便走上去引导盲人过了马路。就这样一件小事,让他高兴了两三天,自己心里想:“我也算做了一件对别人有用的事情。”现在谈起,王晓光依旧是满脸的笑容,好像这就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也许就是当年那那种忘却不了高兴,让王晓光坚定了做公益的信仰。
工作之余,王晓光还曾有两个身份是青岛市政协委员和青岛市慈善协会成员。他一直积极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并荣获了“青岛市光彩事业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但是对于自己诸多捐款资助行为王晓光却坦然置之,不过有一件事令他特别欣慰,就是一个孤残女孩在他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高中和大学学业,并在今年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的身份参加了工作。谈及于此,王晓光显得很朴实和低调,一直在强调这些事情给予自己心灵的愉悦和善良于人的为人之道。“我认为做人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善良。你只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待别人,对待同事,我认为整体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你一旦善良,在你帮助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你自己也得到很多满足和回报,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你自己。”
作为一位企业家,王晓光把自己的公益理念贯穿到公司的发展中,他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首先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利润,在这个基础上,在力所能及地去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家个人而言,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成为科学家也是一种创业
1992年从国企辞职之后,凭着“想自己做点事情”的激情,王晓光在青岛市注册成立了青岛三力化工技术有限公司,通过生产油田钻井助剂白手起家。说到创业的过程,王晓光坦言,“其实当时想法很简单,也没有很多的担心,自己就是想选择一种新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之后的20年时间里,王晓光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化工这个领域,“我从事化工这个行业以后,其他的想法就没有了,一直专注于做化工这块,专注于这个领域”。正是王晓光这份专注于事的坚持,现在的三力化工已经成为了面向全球市场的化学品供应商。公司致力于烯烃的氢甲酰化、羧酸的酰氯化、芳香族的氨化加氢及油田助剂的研发生产,产品在多个领域处于领先位置,成为国内相关行业的佼佼者。
说到大学生创业,不得不提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指导方针。王晓光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评论:“我们在理解“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个理念的时候,需要明确“创业”这个词的定义,做科学家和成立一家公司都是创业,但是如果同学们认为只有创立公司,创办自己的企业才是创业,成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成为一个科学家就不是创业的话,那就过于过片面了。”
相比创业而言,王晓光认为大学生应该接受更多的教育,应该做一个从技术领域从科学领域取得突破的创业者,而这比开一家网店,开一个公司更有价值。“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社会环境过于浮躁,大家都争先恐过后地去成立公司,去开网店,开微店,去创业,相比之下,踏实做科学研究的人就显得弥足珍贵。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地做一些科学研究。“王晓光如是说道。
在创业方面,王晓光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在他眼中,中国当代最伟大的企业家是任正非而不是马云,中国当代最伟大的企业是华为而不是阿里巴巴。
“华为是植根于技术的企业,它对于增强整个中国的国力,提高国际地位都用很大的作用”,王晓光解释道,“而且华为也是少数几个让国外行业巨头尊敬的中国企业。”
对于互联网,王晓光更看重的是“+”,也就是说互联网只能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我们生产的目的,它只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助推剂,而不是力量的源泉,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我也希望当代的大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能够从科技进步的方面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寄语学生:你们需要的是工匠精神
大家都看到一个马云的成功,却常常忘记他背后的999个马云都失败在路上,不可否认马云是一个天才,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成为天才。
王晓光希望新一代的大学生能够认清自我,认准自我,这个社会需要马云这样的人,更需要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也更缺少这样的人。希望大家能够怀着一颗“工匠心”,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件事情,做好科学研究,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做到极致,你就是一个创业者。
采访最后,作为川大的“老熟人”,王晓光用“感谢母校”来作别,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蕴含着的是一个川大杰出校友对于母校历经30年的真挚情愫。“感谢母校”无疑是最朴实,但也最真诚的心情感言。也正是因为于事、于人、于己的那份真诚,所以王晓光才显得更加真实,我们也多了一份敬佩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