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时而平静,时而激荡,时而热情,时而浅薄,总有一些东西在时间的洗涤下流逝,但总有温情与热爱在解答我们存在的意义。
2020年,是李永顺设立“四川大学体育学院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的第五年,如今已资助10位在科研及运动成绩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提及设立这个奖学金的初衷,李永顺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心里觉得应该做的事。”
“长大了,我也要帮助别人”
从河南省南阳市的农村走出来的李永顺,从小便懂得担当与责任。当父母外出务农,六岁的他一边照看两岁的弟弟,一边生火做饭,够不着灶台就“搬个凳子踩在上边”。家里的物质条件并不好,无数次来自于他人的温情,让李永顺的心里早早种下了一颗回馈社会的种子。
2001年高一暑假补课回家,李永顺和同伴东拼西凑,终于准备好了从洛阳回家的半价火车票钱,但到了之后才被告知学生证上没贴磁条不能购买半价票。浑身上下仅有17块的两个高中生不知所措地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
“就在我跟我同学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旁边一位老大爷很主动来关心我们。”李永顺说,“大爷知道情况以后便直接拿出20块钱给我们,让我们买票回家。”
那时,大爷在萍水相逢下的慷慨深深地触动了这颗年轻的心脏。
高中时期,每当他的生活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和教练也都会义无反顾地拿出钱来支持他的生活。“特别幸运,我能遇到这么多好的老师还有陌生的帮助。我就觉得我长大了我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回馈这个社会。”李永顺说。
后来,通过在河南师范大学本科四年的努力学习,李永顺进入四川大学体育学院继续深造。大学时期,学校提供的奖学金与助学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个有三个孩子的农村家庭困难。也正是在这期间,李永顺萌生了成立奖学金来回馈社会并帮助学弟学妹们的想法。
提及在四川大学的学习经历,李永顺总是十分感慨,他说“到了川大以后,让我感觉好像找到了有精神上的归属。”老师们和蔼可亲的引导不仅在知识上,更是在思想上让他更加明确人生的方向。毕业后,他获得了更高的起点,也通过校招顺利获得在山西大学的第一份工作。“川大是在我实现阶段性人生梦想的最关键的阶段。”李永顺说道。
于是,2016年,在研究生毕业仅三年之后,他设立了“四川大学体育学院优秀研究生奖学金”。那时的他,工作渐趋稳定,高校的体育老师工作经历也让他更加重视体育生在科研与体育能力的全面发展。李永顺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让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路途上有一个更好的基础和更长远的发展”。
四川大学的教育资助改变了李永顺的命运,他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支持学生们努力成长。他相信,这会帮助一个家庭改变命运,也能为社会发展增添一点力量。
现如今,李永顺怀揣着“感恩之心”,将收获的温情继续传递,尽力帮助身边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实现着自己儿时的期待,也践行着孟子笔下“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理想社会。
“热爱,让我走到今天”
从初中开始痴迷于篮球,到如今22年过去了,35岁的李永顺仍怀着最纯粹的热爱,从事着体育行业。
对于先天条件不太好的他,无论是爆发力、速度,还是力量都不如同龄人,刚上初中时,农村的中学甚至篮球场都没有。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李永顺追寻热爱的绊脚石,初高中的不断坚持反而让他愈发痴迷,也让他有了成为一名体育老师的理想。
在后来选择大学时,他面临两个方向,一个是依靠文化课成绩去二本院校,一个是依靠体育成绩成为体育生。当身边人都告诉他成为体育生是最难走的,也是最不适合他的路,李永顺依旧选择跳出安全区,做出那个看似冒险的决定。他说,“我还是觉得要选择自己最热爱的,最喜欢的。”
热爱成为了他生活的重心,但年轻人的热爱需要用时间锤炼。
2009年本科毕业以后,李永顺第一次考研失利,面临着就业压力,他选择边工作边继续考研。而工作以后,他发现大学体育老师也并不像表面那样轻松,日复一日重复的教学工作内容与众多尚未成熟的学生,都极易令人产生职业倦怠感。
但被问到“如今的热情是否有消减”时,李永顺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不会消减的。”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说我不热爱的话,我走不到今天。” 李永顺说。也正是因为热爱四川这片土地,2019年他从山西大学辞职,来到四川阆中古城继续工作生活。
曾经的他,像所有热爱篮球的中学生一样,总会想着去看NBA比赛,总是抽空就跑到篮球场打球。如今,身为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带头人,他会花更多的时间看专业书籍,研究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以一种更成熟的眼光对待自己的热爱。他说:“正式对于体育育人的理解更深刻,所以如今信念更坚定。”
他相信,“体育是最好的教育”。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未来,他将继续在体育行业深耕,用多年的努力与经验积累,“成为一个合格的体育老师,去上一节合格的课。” 罗曼·罗兰曾提到,世界上唯一的、最彻底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能继续热爱生活。对篮球的痴迷让李永顺走上这条最难走、最不适合的路,一直走到现在。这是一条艰苦的路,也是一条为自己求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