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教育不可或缺,因为它塑造着人类的灵魂,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没有了教育,社会便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大学,作为当代社会较高层次的教育专门机构,更是以其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教育理念,承载了人才培育与培养、知识延承与探索、社会服务与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更多的责任与使命。诚如《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心向至善、胸怀苍生,正是四川大学多年来坚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不懈追求,也是四川大学倡导社会价值观念、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精髓所在。


  心向至善、胸怀苍生是四川大学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川大人精神境界的最好注解。1903-1909年胡峻校长提出要“仰副国家,造就通才”,1926-1930年张澜校长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包”,1933-1946年张凌高校长实行“培养高尚品格,教授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适应社会需要”……在历代川大老校长们的精辟概括和深遂思考中,始终蕴含着追求卓越的崇高境界和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翻开共和国的革命史、建设史,还是科学文化史,到处都能找到川大人的身影,看到川大人的名字,都能感受到川大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把自己的事业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都能感受到川大人“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的精神境界。


  心向至善、胸怀苍生是四川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川大人起于垒土的事业。作为国家布局在我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百余年来,四川大学一直努力自觉地担负起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前沿、先进文化辐射源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学校的多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医疗优势,成为了国家和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摇篮,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思想智囊库、科技创新的前沿、校地企合作的高地、实力最强的现代医学医疗基地和对外交流的桥梁纽带,在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尤其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川大人发扬大爱精神,积极参与抗震救灾、主动倡导和介入灾后重建,广泛发动全球力量进行灾害危机应对研究,联合海内外一流大学和企业、广大校友和校董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各项援建,为灾区的美好家园建设和全球灾害危机应对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与认可。


  心向至善、胸怀苍生是四川大学的目标信念,是川大人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一份担当。这一目标的实现,这一担当的践行,既需要所有的川大人孜孜不倦地努力奋斗和不懈追求,更需要社会各界及广大海内外校友们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我们衷心期望社会各界继续关注和支持川大的发展,相信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川大师生定能传承和发扬四川大学的优良传统和大学精神,发挥综合优势,通过四川大学教育基金会平台,与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良性互动,努力向跻身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 话:028—85401237、85404237     传 真:028—85402139

邮 编:610065     地 址: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410室

电 邮:scuef@qq.com